WFU

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

皮膚科醫師,我的皮膚病怎麼都不會好?





“醫師, 我這什麼皮膚病, 你怎麼沒有幫我抽血詳細檢查?”
“醫師, 我這皮膚病怎麼都不會好,你是不是開藥沒效呢?”
“醫師, 我濕疹都不會好, 我是不是免疫力有大問題, 要不要詳細檢查?”
“醫師, 人家擦某某膏就好了耶, 人家吃某某藥就好了耶, 人家做某某檢查了“

皮膚科醫師怎麼下診斷?一看就知道?



皮膚科和其他科不一樣,我們的敵人(疾病)大多時候是近在眼前看得到的,而皮膚科專科醫師的眼睛也被訓練得很銳利,看一眼就可以捕捉到病灶的大小、位置、形狀、顏色、質地、新舊、氣味,順利的話,一眼定江山,這是某某病

但皮膚科也和其他科一樣,遇到難纏的敵人(複雜的皮膚病)是需要詳細的端詳、問診、觸診,病灶何時出現?痛?癢?有沒有服用新藥?有沒有接觸旅遊史?有沒有家族史?有沒有合併其他內科疾病?這些都是問診可能會問到問題。

看診之前,可以為你的疹子或皮膚狀況的變化照相記錄,提供醫師參考。
例如:尋麻疹的病人常常來看醫師時,疹子剛好消失。

看診時,醫師常常也需要徵詢你同意照相記錄,因為皮膚況狀是會改變的,尤其是複雜的病徵,需要一系列的照片進行診斷和治療的評估。
例如:無論藥物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,同一個疾病在急性和慢性甚至合併其他疾病時,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現。

更進一步才會建議抽血檢查,做些皮膚科檢查(Dermoscope皮膚鏡, KOH刮皮屑檢查, Tzanck染色檢查等等)或是皮膚科切片(切0.5-1cm小塊皮膚送病理科化驗,傷口縫3-4針)。但絕對不是做越多檢查越好,而是每一項檢查都有它獨特的意義,是需要醫師來判斷和決定的。 

皮膚不易好 ≠ 一定有自體免疫疾病 ≠ 一定要幫我抽血檢查。

另外,把之前的檢查報告(攜帶紙本或是照相留存)到帶下一家醫院,可以避免重複檢查,也可以讓另一位醫師更快瞭解你的病況。


治療上:你曾經接受過哪些治療呢?治療過多久呢?


醫師雖然可以調閱雲端藥歷看到部分用藥,但攜帶在其他醫院或診所的過去與目前用藥的藥單,可以幫助讓另一位醫師更快瞭解你的病況。

找到你信任的皮膚科醫師,固定一個醫師,給這位醫師至少1個月的時間(就如同皮膚的更新代謝需要28天的時間一樣),接受完整治療。

平常的生活作息、日常保養(清潔、保濕、防曬)的使用,對於皮膚整體病況的控制也很重要。


了解疾病的病程很重要,不是每種病都是一次就好。

皮膚疾病簡單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四種治療時間:

1. 病況經過治療1次即可改善,或是不必治療觀察就好
例如:暫時而輕微的皮膚刺激或局部輕微過敏、良性的痣。

2. 病況會改善,但要連續地、正確地治療數週甚至3-6個月以上,才會病況穩定看到療效。
例如:圓禿、雄性禿、肝斑、青春痘。
需要耐心+醫病溝通+完整療程+內外保養!

3. 病況會改善但時好時壞,可能會復發(也就是台語的“會好難斷根“)
例如:濕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、青春痘、慢性尋痲疹。
需要耐心+醫病溝通+適時治療+時時保養!

4. 病況很難百分之百完全改善但可以好好控制
例如:嚴重型乾癬、天皰瘡、類天皰瘡、蟹足腫等。
需要耐心+醫病溝通+持續治療+長期保養!


結論

  不要急,讓皮膚科醫師告訴你疾病的病程走向,過了疾病的高峰,並配合正確的治療和後續的皮膚保養,自然會藥到病除。 

  每個人的疾病狀況不一樣, 每個人的體質和膚質都獨一無二, 而大多數的病人是不需要第一次就診就挨痛抽一堆血檢查,也不需要第一次就診就給最後線(俗稱: 最重, 最強, 最毒)的藥物。

而是藉由仔細地看診和問診去釐清問題,醫師會專業給予最適合個人的外用藥物/內服藥物(急性期)並且配合人體自己的自癒能力和後續的皮膚保健(慢性期),逐步的去復原。

皮膚科專科醫師有很多的診斷工具以及治療方案,並不是每個病人都是一套到底的抽血檢查、皮膚切片、打幾筒針,而是透過用心看診問診,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和診斷,給予個人化的檢查和治療